農民工是建筑行業的大用戶,雖然工資不算低,但他們的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低、工作強度大,甚至還有一些農民工忙了一年沒有拿到工資。隨著我國城鎮化不斷發展,企業對農民工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日趨招工難,影響了建筑企業正常的施工生產。兩會中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沈德法建議,要鼓勵建筑業企業培養和吸收以高技能為主的自有建筑工人隊伍,積極推動“三個轉變”,即讓缺乏工作技能的建筑工人轉變成有一技之長的建筑技術工人,讓一部分有一技之長的建筑技術工人轉變成技術業務骨干,讓技術業務骨干轉變成既能傳授技藝又能引領廣大建筑工人為城鎮化建設作出貢獻的施工項目一線骨干帶頭人;要大力發展專業作業企業做專做精,形成專業齊全、分工合理、成龍配套的新型建筑行業組織結構。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綠色建筑為我國建筑主要的發展形勢。“當前,發展綠色建筑已經從國家要求轉變為市場主動。”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朱惠英告訴記者。雖然她今年的建議中并未大幅涉及綠色建筑,但身為推廣綠色建筑的老兵,朱惠英還是關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針對綠色建筑當前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朱惠英建議,應加強對其實際運營效果的評估,總結好的案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適宜建筑所在地區實際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同時與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裝配式建筑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鋼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主要發展趨勢,作為消耗鋼材主要的產業之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鋼鐵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副部長袁偉霞表示,盡管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鋼結構生產第一大國,但是鋼結構用鋼量僅占我國鋼產量的5%~6%,在量大面廣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橋梁中,鋼結構所占比例更不到 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20%~30%的平均水平。鋼結構應用數量和范圍與我國鋼結構技術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十分滯后。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建筑發展中對鋼結構應用的鼓勵支持政策力度不夠,缺乏熟練的鋼結構設計等專業技術人才,技術與產品的配套性不足,缺少由鋼鐵生產或市場帶動的大型龍頭企業等。袁偉霞建議,政府應對鋼結構住宅項目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并推廣鋼結構應用于民用建筑。